研究报告
技术展望 2025
AI自主宣言:可能无限,信任惟先
10 分钟速读
2025/02/10
研究报告
AI自主宣言:可能无限,信任惟先
10 分钟速读
2025/02/10
埃森哲《技术展望》报告探讨了当AI成为企业的技术核心自主行动、成为品牌新门面、融入机器人实体以及与人协作之时的一系列未来发展趋势。
企业已进入“智能生成为王”的转型阶段,也就是“二进制大爆炸”。当基础模型不再受自然语言所限,技术系统转型随即启动,系统设计方式、使用方式以及运转方式也随之改变。基础模型突破了软件与编程的限制,促使企业数字产出倍增,大幅加速创新。如今,我们正处在十字路口,技术系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丰富、更抽象、更自主,企业的当前决策将深刻影响未来十年发展。
为实现未来增长,具有前瞻眼光的企业已经开始有效利用当下的转型期。其中的关键在于,不仅仅满足于时下热门的AI应用,更应放眼长远,关注全技术领域中悄然发生的深层次变革。以智能体为例,智能体不仅增强了软件能力,还从底层改变了软件的性质。如今,普通用户在AI的帮助下,只用平实的自然语言就能与复杂软件交互,开发人员也借助编程助手提升了工作效率。
我们发现,转型期下未来技术具备三大特点,即:丰富性、抽象性、自主性。第一,未来技术具有丰富性,创建数字系统所需的成本和时间将大幅减少;第二,未来技术具有抽象性,程序复杂性将简化,技术将更加普及,更多人开始使用技术,同时使用门槛进一步降低;第三,未来技术具有自主性,系统协作丝滑,以需求为基础,这也对系统的开发及训练模式提出了不同往日的要求。
技术变革方兴未艾,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过去,用户自行访问应用程序,自行运用软件功能与工具,如今已变为,智能体平台代人使用工具、功能。然而,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引人发问:现在还有必要开发应用程序吗?终端用户是否会直接采用智能体?二进制大爆炸让我们对数字技术的基本假设变得过时。而这,也为商业竞争的变革和重塑提供了独特的机遇。
48%
的高管认为,智能体将提高数字架构的灵活性,43%的高管认为智能体将促进创新。
77%
的高管认为,智能体将彻底改变其所在企业构建数字化系统的方式。
78%
的高管认为,未来三至五年内,一如为人类用户打造数字生态,企业也需要为智能体构建数字生态。
企业如要负责任地使用自主化系统,须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管和战略性训练——跟踪系统的数据访问、方向、输出质量,拟定清晰的治理和沟通计划,从而提高员工信任度。此外,上述系统训练有序可循、决策有据可依至关重要,例如可以使用代码和函数对智能体进行基础训练。已经开始使用智能体的企业应制定能够强化预期结果的反馈流程。尚处初期阶段的企业则应提前进行规划确保训练符合业务目标。
如果您所在企业已率先将AI智能体融入企业技术核心,那么不妨:
如果您所在企业希望谋定而后动,待充分了解再做决策,那么不妨:
如果您所在企业希望循序渐进,稳步推进,那么不妨:
当企业将生成式AI嵌入客户交互,一个关键问题随即出现:该给AI塑造什么个性?如果设定通用的智能体身份,体验可能了无生趣,导致品牌形象受损。保持品牌独特性的AI,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,为智能体“注入灵魂”,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维护、拓展客户关系。
其中的难点在于,如何让智能体在愈发自主的客户体验中凸显独特价值。企业对第三方交流平台和各类智能体的依赖,很容易引发千人一面、风格雷同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。这并不是说AI自主或AI不适用于优化客户体验,而是企业应使用个性化AI智能体,后者不仅具备规模化与高效产出的能力,而且能深度融合企业品牌形象、价值观以及品牌温度。
想象一下,一个个性化AI聊天机器人以时下大火的吉祥物或大V形象出现,每次品牌和客户互动都使用这个熟悉面孔,并且这个形象在公司各渠道可用,同时也可在其他AI平台登录获取。随着时间推移,它逐渐"了解"每位客户,能制定个性化服务举措,运用数字工具,恰如其分地满足客户需求,赢得客户信任。它不仅仅可与单个客户进行互动,而且还能取得客户信任,一键管理成千上万次客户互动。
不过要实现上述愿景,需要三大基石——智能体、为智能体提供相关数据访问权限的框架、以及不断提升的个性化AI技术。尽管这三项基础已经大体具备,企业仍需有意识地将各个要素有机联系起来。 当前,企业应明确目标,将生成式AI应用于面向客户的业务。如果错失良机,企业可能面临品牌滑铁卢。如能把握机遇,以适当的方式推进,客户关系和客户信任度将更上一层楼。
80%
的高管认为,千篇一律的聊天机器人使诸多企业面临品牌差异化的挑战。
77%
的高管认为,其所在企业需积极构筑客户对个性化AI智能体的信任。
95%
的高管认为,未来三年,为智能体树立、打造有辨识度的、保持一致的品牌灵魂,对客户服务"重要"或"非常重要"。
要与客户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,聊天机器人应与品牌形象保持统一。为实现这一点,企业应严格审查、持续监管聊天机器人的训练数据,与AI专家协同合作,为智能体的学习内容和输出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。此外,企业应有节制地收集数据。为实现这一点,企业须重视用户隐私保护,为数据监管制定预案,设计公开透明且可自定义的隐私设置等。如此一来,客户互动将卓有成效,不仅能让客户体感优良,还能打造有辨识度、保持一致的品牌形象,打造值得用户信赖、人性化的品牌门面。
如果您所在企业已在客户互动中率先使用AI智能体,那么不妨:
如果您所在企业希望谋定而后动,待充分了解再做决策,那么不妨:
如果您所在企业希望循序渐进,稳步推进,那么不妨:
机器人技术迎来了转折点——随着基础模型的出现,机器人将从线性编程、用途单一的机器,升级为可进行逻辑推理的多功能智能体。现实世界中,大语言模型、视觉语言模型和机器人基础模型赋予机器人前所未有的自主权,机器人能够很好地理解物理空间和周遭环境,具备空间意识,与人互动,理解复杂指令,采取安全准确的应对措施。要完成这一转变,需要以目标为导向搭建全栈,这将拓展机器人的使用场景和易操作性,机器人将变得更灵活、更加可持续、更耐用。
想象一下,我们要求机器人取来一件物品,机器人可以自主理解我们的需求,识别这个物品,然后交予我们。上述动作无需事先针对任务进行编程。如今,梦想已经照进现实。基础模型开启了机器人技术的新篇章,过去因为诸多限制,机器人囿于工厂和仓库空间之内,远离普罗大众的生活。如今这些限制已经逐渐被打破。
与此同时,多功能机器人软件也已逐渐兴起,可完成各种任务,适应多种环境,带动了多功能机器人硬件的发展。尽管机器人内部组件越来越定制化,机器人的机身却愈发通用化。人形机器人这类设计有望推动机器人更紧密地融入人类世界,带来深刻的行业变革,各行各业每个企业都将重新思考现实情境中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流程。
让我们共同开创机器人的新纪元。如果拥有博学头脑和百变外形的机器人学会适应新的环境,与周遭的人类世界建立联系,并自主“思考”如何解决问题,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和影响力将大幅跃升,机器人将踏足全新领域。此时,如何重构业务,把握时代契机,取决于企业自身。
74%
的高管认为,其所在企业已经认识到高适应、高度智能化机器人的潜力。
80%
的高管认为,用自然语言交流将增强人机信任和人机协作。
75%
的高管认为,企业如在物理世界中部署机器人,需考虑制定负责任的AI原则。
我们难免对机器人有所顾虑,尤其委托机器人执行安全管理这类关键任务时,顾虑更为突出。为构筑信任,企业应推进机器人决策过程、机器人程序以及责任归属的透明化;企业应明确机器人的副手角色,提升员工体验,而非取而代之;此外,企业应突出机器人卓越的沟通技能,通过反馈系统持续改善人机协作。企业应将安全管理、道德伦理、透明化置于首位。只有如此,才能拨云见日,应对复杂挑战,负责任地应用AI,促进人机融洽协作。
如果您所在企业已率先应用个性化机器人,那么不妨:
如果您所在企业希望谋定而后动,待充分了解再做决策,那么不妨:
如果您所在企业希望循序渐进,稳步推进,那么不妨:
各行各业的领导者正在竞相挖掘AI、智能体及智能体自主系统的巨大优势。诸多应用程序中,自动化工具是大家首先想到的应用之一。生成式AI无疑将对未来的工作方式产生重大影响,员工已充分认识到生成式AI的巨大价值。然而,员工仍然对变革过程充满担忧和疑虑,这很可能会阻碍现阶段这一技术的应用发展和潜能释放。
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,打造无障碍生成式AI。生成式AI的普及很快,企业领导可以从基础岗位开始优化工作内容,激发创新。与自上而下的传统自动化模式不同,生成式AI可以促进员工与AI之间的动态互动。企业领导从过去单纯推进自动化,到开始培养自主性,再到赋予员工自主推动AI项目的能力,每个员工都是创新者。
这一转变不仅能让员工掌握新技能,提高员工敬业度,还能充分激发创新活力。想象一下,营销人员可利用数据科学验证各种新想法;卡车司机可设计并制作让库存管理流程更顺畅的应用程序。当员工能够自主与AI共同创新,企业将迎来无限可能。
通过推广AI并赋予员工自主权,企业可实现指数级的创新和增长。放手信任员工去引领转型,鼓励他们成为能够独立探索的“自动化先锋”,这样做的益处远不止工作流程的优化,更能借助AI激发人本身的潜力,创造出“人人都能成为创新和增长引擎”的企业文化氛围。
68%
的高管认为,未来三年内,提升员工在AI工具与技术方面的技能水平或学习相关的新技能是十分必要的,包括残障人士在内都是如此。
95%
的高管认为,未来三年内,生成式AI掀起的自动化浪潮将或多或少地提升员工工作内容中的创新比重。
75%
的高管认为,企业若要充分利用生成式AI带来的自动化优势,还需赢得员工的信任。
要快速发挥生成式AI的巨大潜能,须优先考虑员工的认可度。企业应让员工参与规划,向其清晰地传达组织的创新目标和长期愿景,并回应员工对工作自动化的担忧。此外,企业还需重新制定、规范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,帮助员工设定明确期望,并提供学习机会,助其增强AI能力。这不仅可以缓解员工的忧虑,还可助力员工掌握主动权,推动转型,制胜未来。
如果您所在企业已率先使用AI智能体,那么不妨:
如果您所在企业希望谋定而后动,待充分了解再做决策,那么不妨:
如果您所在企业希望循序渐进,稳步推进,那么不妨: